51人回顾 | 静默的电台:一份个人记录

2017-02-27 朱恬骅 定海桥 定海桥


电台已经不在了。

位于马当路口的合肥路406号,曾经是卢湾区合肥路第二小学,于2000年并入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用作分部。2001年,我升入五年级,原先的班级经抽签分班后搬入这里。图中深砖红色的的楼房即为当年的校舍,外墙颜色与边上的老石库门相同。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一所幼儿园。当时的班级位置大约是在楼房上边,有着临街玻璃窗的这间教室后边。顺便一提,当年这间教室一直闲置不用,因为阳光晒进来实在炫目又灼人。

一家房地产网站上还留存着这么一张学区房介绍附带的照片

2002年的春夏之交,五年级的第二学期。意味着小学毕业,也意味着日韩世界杯。不管懂不懂足球,在那早已变成自修课的音乐课上,同学们竞相传递着仅有的几个收音机,自以为不动声色地听中国队和哥斯达黎加的比赛。谢了顶的音乐老师在讲台上看报,佯装对此并不知情。于是奇妙地,世界杯就在记忆与无线电产生了某种关联。

但其实世界杯与无线电的真正关联在于:走在往小学去的夜路上,沿街家家户户的电视台里都放着解说员介绍着这个后来就改名叫首尔的城市,看它的喷泉,看它绿茵茵的足球场。世界杯开幕式的晚上也是准备无线电比赛的日子,在夜色中的操场上,与同伴站在两端隔着对讲机模拟电台的呼叫:CQ CQ CQ This is Bravo-Yankee-Four-Charlie-Lima-Yankee ... 而在那之前,我已不再记得究竟何时第一次听到陌生的——常常是日本或者韩国——来的声音。

说是“来的声音”,其实并不准确。因为还有图像。比赛的另一部分则是在电脑上操作收发图像:比赛时自然是模拟,但在练习时却是真的。2003年,由于进入初中不再有条件进行这项活动,也就与之成为陌路。在成为陌路以前最后一小段时间里,有关的事情,也就是2002-2003年之间,在当时还处于茂名南路上的卢湾区少科站里跟一位姓李的老师学习莫尔斯电码。然后也就像很多别的事情一样,半途而废了。


而使我时隔15年之后重新回忆起这段时间,很遗憾并不是因为中国队又打进了世界杯,而是由于上星期参加梁捷老师讲座时,陈韵提到,有一位业余无线电教练还在卢湾少科站(现黄浦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做这件事。

当然,呼号“BY4BLW”中的“LW”意味着卢湾。卢湾以这种形式持续它的存在,连同业余无线电本身:还有搞业余无线电的孩子们,尽管等到我去的时候,教学介绍活动已经结束,她们已经在孜孜不倦地寻找还没有被干扰到的那些短波电台(并且成功地听到了来自白头山的唱歌声)。

从左往右:同样是前来旁观的银联职工郑先生,“51人”联络上的林老师和徐老师

“我们都是半路出家的。哪有学过什么射频通信啊。虽然我那时候学过计算机,但那是学软件,又不学硬件。 

“我小时候没有玩过。是在部队里接触的,我在武警,平常管一两个区这么点地方,用对讲机就够了。其实那时候已经是用电话更多。对讲机是执行任务的时候才用的。但是我们也要学。学SSB(单边带通信,多用于语音),CW(收发电报)是后来才学的。 

“不过我有个同学在我之后当兵,去了厦门。那时候台海紧张,一群人就躲在洞里,靠无线电通信,据说都是爱立信的设备。

“徐老师也是半路出家,大概5、6年前吧,第一年学第一年就带队参加比赛了。现在早就成为了高手。”

林老师让我打开两个保险箱,里面几十台对讲机闪烁着充电器的光:鸟枪换炮的“土豪级装备”。说来也是有些意思。当年在茂名路上教电码的李老师于4年前退休,为了接班,徐老师半路出家搞起了无线电台:

“上面分配给我的这个任务,说,要我教无线电。……那么我也是半路出家来搞这个,但是我毕竟还是不行,所以就请了喏(林老师)这位高手。

“这边其实是不招学生的,来的都是要参加比赛的尖子,平常的教学应该是基层学校负责的,我们是负责培训老师的。有的老师可能不想带学生。

“其实你刚说起李老师,她也是半路出家,原先是一个单位的财务。到了四十多岁吧,两个单位合并了,那么财务当然就多出来了。于是她就去学了这个无线电,到这边来教课。那是很不容易的……

“你戴老师前两年退休了,但是她的第三代喏,在这边,玩电子百拼呢……”

林老师发给我一个上海业余无线电协会的微信号,上边有个考试安排。“四级很好考的,比交规好考多了,全是理论,背下来就行了。你们读书好的人这种事情背背很快的。过去你接触的那时候,还要考很多技术上的东西,然后升级考还要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QSL卡。现在好像都没有那么麻烦了,因为变成一种职业技能还什么的,证书人社部发了。所以就是一部分政策法规,一部分技术,那么当然级别越高技术部分越多咯。”

上海业余无线电协会微信号上发布的“《少年日报》小记者团在上海无线电科普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照片



奖状中提到的这项竞赛后来又举办了四届,冠名“卢湾一中心杯”,2006年之后从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的网站上消失。

卢湾一中心小学网站上最后一次出现戴老师是在2010年,带队参加卢湾区青少年科技节“业余电台理论与英语听力比赛”和“对讲机通信”,获得“金牌教练”。卢湾一中心小学目前校舍未见天线。

某网友于2014年上传的“无线电运动协会”名单中还保留BY4CLY的呼号(2016年10月起,中国无线电协会业余无线电分会接替无线电运动协会代表中国参加国际业余无线电联盟),但信息是过时的。在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相关网站上已搜不到任何记录,相比之下BY4BLW和林老师的个人电台一直有比较活跃的日志记录。而在管理部门——中国无线电协会业余无线电分会的网站上,无法成功注册以查询电台信息。

业余无线电台慢扫描电视演示:让一个(也许)不再发报的电台继续存在


相关活动

上双“51人” | 热爱无线电的人

过往回顾

51人回顾 | (曾)匍匐在刘行的快递站长(口述实录)

51人回顾 | 什么样的历史,谁的历史值得保护?

51人回顾 | 只要有墙,我就要写在墙上

上双“51人” | 51人特供刺青艺术家和51人刺青图样发布!

51人回顾 | 二十载学艺,十年如一日,今一回首

51人回顾 | 看康定路从色变空

51人回顾 | 昌化路上的持香人:在时空裂缝上点亮一种观看

回顾 | 城邦腕力团

51人回顾 | 曲阳路上的冬天,熊市中的中国股民

51人回顾| 通过文本获得解放

51人回顾 | 包裹甜蜜之糖标协会 

51人回顾 | 让故事静静流淌

51人回顾 | 李辉与偒傣话 

51人回顾 | 尉亮轮:亲切的记忆 

51人回顾 | 在上海之巅

51人回顾 | “横竖横”放映地点勘察记

51人回顾 | 三位老美工

51人回顾 | 我们的工人新村

51人回顾 | 和平公园围棋角记

51人回顾 | 记忆、身体、“荣誉感”

51人回顾 | 李中华师傅的自行人生

51人回顾 | 缪老板的黄鱼面之味



定海桥互助社地处历史性的工人社区之中,现在,移居人口为这里注入了新活力。互助社是一个自发组织,也是用于社员共同学习、会谈、待客、反思、组织、创作的活动现场。通过对集结与创造艺术/知识之方法的探索,互助社意在促成邻里或同志之间在互惠的原则下互动、互助、合作。互助社会举办讲座、游览、出版、地方特色的晚餐、学者驻地、放映活动和城际交换等项目和活动。欢迎关注我们的网站dinghaiqiao.org。

“51人”由Raqs媒体小组总策划,策展组成员陈韵带领定海桥互助社“51人工作组”共同执行。项目探索生活的可能性,为双年展赋予日常生活的诗意。在上海双年展的17周时间里,每周将有3个关于上海“人物”的活动在城市里以流动或固定的形式发生。敬请关注本微信账户,了解最新活动信息。

51人网站:51personae.shanghaibiennale.org

51人喜马拉雅电台二维码